“綠色無公害”是目前市場上更受到消費者偏愛的一種農產品,人們對于農副產品的需求側重點已然發生了改變。接下來,農業生產的供給將會向著“高質量發展”方向靠攏,企業又將如何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呢?
據中經農業經濟景氣監測預警結果顯示,2018年上半年,農業生產基本平穩,農產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長,且農業正有序轉向“高質”、“綠色”以及“可持續”。
都說進入了2018年,農業發展就進入了“質量年”。增產目標依舊不變,提質導向也要嚴格遵守,實際上,說起來,近幾年農業發展都沒有脫離這個大框架。要說得上改變,“綠色農業”主基調越來越明晰,不斷影響著農業生產方式。
而興農、助農,同樣要順應農業高質量發展態勢,堅持“質”取,鼓勵特色化和綠色化發展,才是精細化管理要求下的必然風向。借助于我國農業經濟轉型需求,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加持,“綠色農業”更有望催生出新的產業鏈。
不少業內人士稱,農業的綠色革命雖姍姍來遲,但是技術奠基帶來的改變已呈爆發之勢,短短幾年就看到了落地開花的成果。數天前,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還發表了一篇學術文章,表示“高產、少肥”不是夢。
眾所周知,化學肥料使用雖有助于增產,但是對土壤環境破壞,以及殘留問題,水污染問題等威脅著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。因此,該項研究提高氮肥利用效率,保留綠色革命品種成果,更有利于避免濫用帶來的水體富營養化、土壤酸化等問題。
生產模式的轉變將成為常態,污染治理的腳步亦不會停歇。遏制農業面源污染,毫無疑問是發展綠色農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就像上述所說的化肥是需要重視的“罪魁禍首”。
農業部已經明確表示,將全面部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。針對現如今農業生產出現的突出問題,確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,著力提高農業廢棄物的再生資源轉化率,并且在回收和監管層面加緊工作部署。緊盯綠色農業,清潔生產,在重點環節發力,以點帶面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。一方面,這需要徹底更新農業生產結構;另一方面,這也需要還清“欠賬”,綜合治理則是從政策、技術、企業以及農業主體等幾個方面入手,構成長效保障體系。
當然,現代農業施肥沃土的綠色捷徑有了更大變化。利用秸稈這種農業固體廢棄物,以及糞污這種畜禽養殖廢棄物,直接堆肥處理,或者制成更高效的有機肥,以達到既消納廢棄物,又涵養了土壤和農作物的目的。“綠”字當頭的農業,就是如此通過種養結合,自然循環的方式尋求更契合生態價值觀的長遠發展的。
而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這種自然循環的方式,是企業以及農業主體需要尋求的。投放微生物菌種正是其中一項主要措施,利用微生物的厭氧處理,將廢水中的COD去除,其去除率可以達到85%到90%,運行成本相對較低,有效的實現無害化,同時可以回收沼氣和有機肥料,更有利于助力“綠色農業、智慧農業、生物農業”發展。
如今,市場上添加“綠色”標簽的農產品價格大漲,并且需求量極速上升,這有利于刺激供給側積極探索改良方案、降本之策以及增效新點子??偟膩碚f,隨著人們對于生態無公害農產品的愈加偏愛,農業綠色改革的步伐只能快不能慢。
也就是說,大環境有了,市場需求也有了,時勢變幻已經確定了農業改革的現在和未來方向。綠色生態、環境友好、健康可持續,這些都是農業發展新時代的新追求。